“吃了5年降壓藥,沒想到切個小腺瘤就全好了!” 剛拿到復查報告的張阿姨難掩激動——她的血壓從160/100mmHg穩穩降到了120/80mmHg,兜里再也不用揣著降壓藥。讓她改寫命運的,正是大同新建康醫院近日高血壓門診開展的高血壓病因篩查項目。該門診通過多學科協作與標準化流程,為高血壓患者打造 “從查因到治療” 的全鏈條診療服務,推動高血壓診療從 “對癥控制” 向 “對因根治” 升級。
不是所有高血壓,都得一輩子吃藥
“很多人以為高血壓就是‘終身病’,只能靠吃藥壓著,其實不少是‘假高血壓’——病根藏在身體別的地方。”大同新建康醫院高血壓門診孟曉紅主任解釋,就像家里水管壓力大,可能是堵了也可能是閥門壞了,光關總閘沒用,得找到問題在哪j里。
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超3.3億,其中5%~25%存在明確的繼發性病因,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腎血管性高血壓、腎上腺腺瘤等。但由于缺乏系統性篩查體系,這類患者的檢出率不足1%,多數人長期接受 “盲目降壓” 治療,不僅血壓控制效果不佳,還可能因病因未除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持續受損,增加心衰、卒中、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風險。
“這正是我們啟動項目的核心原因。” 孟曉紅介紹,門診聯合內分泌科、心內科、泌尿外科、睡眠科、神經科、影像科、檢驗科、營養科及減重門診等多個科室組建專項團隊,制定標準化篩查流程,就是為了讓更多高血壓患者找到 “血壓高的根源”。項目還得到了北京阜外醫院的技術支持,引入了國內領先的病因篩查技術與診療理念,確保篩查精準度與治療規范性。
張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吃了3種降壓藥血壓還不穩,篩查時先抽了幾管血,發現醛固酮這個指標特別高,再做 CT一看,腎上腺上有個黃豆大的腺瘤。泌尿外科醫生幫她切了腺瘤,才一個月血壓就正常了,藥也停了。
這幾類人,趕緊去做篩查
“不是所有人都要查,但有幾種情況必須警惕。” 孟曉紅列出了 “高危信號清單”,符合任何一條都建議到醫院篩查:
吃藥不管用的 同時吃3種降壓藥(含利尿劑),血壓還是降不到140/90mmHg以下;
年紀特殊的 30歲以下就查出高血壓,或者60歲后突然血壓飆升;
伴隨怪癥狀的 經常乏力、腿軟(可能是低鉀),或者體檢發現腎上腺上有結節;
血壓 “過山車” 的 平時控制得好好的,突然就失控了,或者白天正常晚上高。
22歲的小劉就因 “怪癥狀” 查出了問題。他總說頭暈,檢查血壓高達180/100mmHg,吃了藥也控制不佳。篩查時做了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發現他夜里 血壓根本降不下來,再查睡眠監測,原來是嚴重的睡眠呼吸暫停——睡覺時老憋氣導致血壓飆升。佩戴了呼吸機后,血壓慢慢就正常了。
篩查不復雜,就分三步走
很多人擔心篩查麻煩又花錢,孟曉紅說,其實高血壓病因篩查過程很簡單,項目采用 “階梯式精準溯源” 模式,分為三步,大多數患者不用住院:
第一步:基礎檢查(抽個血、測個尿)
先查血常規、生化指標,重點看血鉀高不高,再測 “醛固酮 / 腎素比值”—— 這是找腎上腺問題的關鍵指標,抽一管血就能出結果。像張阿姨就是這個比值異常,才鎖定了腺瘤。
第二步:精準定位(戴個儀器、拍個片)
如果基礎檢查有問題,就用 “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戴個手機大小的儀器在身上,正常上班睡覺,能記錄一晝夜的血壓變化,連 “白大衣高血壓”(一到醫院就緊張血壓高)都能揪出來。懷疑腎臟或腎上腺有問題的,再做個CT或MRI,可以精準找到病變位置。
第三步:多學科會診(各科醫生一起想辦法)
內分泌科、心內科、腎內科、泌尿外科、睡眠科、神經科、營養科、減重門診醫生會坐在一起,結合檢查結果制定方案:是切腺瘤、放支架,還是調整藥物,確保對癥。
早篩查,省錢還少遭罪
“別覺得篩查費錢,漏診才真的虧。” 孟曉紅幫大家算了筆賬:如果繼發性高血壓沒有及時發現,10年后可能引發中風、腎衰竭,光透析一年就是一大筆花銷,還可能落下殘疾。而早期篩查加治療,大多花幾千塊就能根治,生活質量完全不一樣。
對年輕人來說,病因篩查更能改寫人生。22歲的小劉要是沒做睡眠監測,可能一輩子要靠降壓藥續命,還面臨猝死的風險。現在他不僅擺脫了藥物,還能正常生活。
據了解,該院高血壓門診自開啟以來,依托多學科協作(MDT)和智能化檢測技術,為高血壓患者提供從病因診斷到個性化治療的全流程服務。項目運行半個月以來,已經為200余人做了篩查,其中為10%的患者明確了病因,部分患者通過針對性治療實現“高血壓治愈”。
高血壓患者必須通過全面檢查明確病因,這不僅有助于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還能預防并發癥、優化用藥安全性。單純依賴降壓藥而不查因,可能掩蓋潛在的疾病,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孟曉紅建議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完成必要的檢查,找到病因源頭,精準施治,并堅持長期規范的血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