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習慣把吃不完的食物統統丟進冰箱,等待下次加熱后再食用。殊不知,這樣的生活微行為有時做得不一定對。哪些食物是建議不要反復加熱食用的呢?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我市消化病專家曹玉文。他介紹,反復加熱食物的主要不良影響來自細菌滋生危害人體,再者就是營養素的流失。舉個例子,大家都愛吃的魚肉,它富含優質蛋白質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如EPA和DHA),同時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首次食用后,唾液和空氣中的細菌會附著在剩余部分,即使冷藏(0~4℃)也只能抑制細菌繁殖,無法完全殺死。若冷藏時間超過24小時或加熱不徹底,細菌可能產生毒素,導致食用者惡心、嘔吐、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癥狀。
曹玉文指出, 以下食物建議不要反復加熱食用:
一是菌類蘑菇。第一次經過高溫烹調會產生硝酸鹽,吃剩下的放入冰箱低溫保存,再次加熱之后食用菌菇在人體內亞硝酸鹽會增多,容易出現腹痛等癥狀。長期吃或者過量吃剩下來的蘑菇類食物對身體有潛在危害。
二是海鮮類的食物。沒吃完的海鮮類食物如果放置久了也會滋生細菌,即便是冰箱里也會產生毒素,反復加熱食用對肝臟危害很大。
三是牛奶。反復加熱過的牛奶很容易變質,其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蛋白質會變性,多種營養流失。
四是銀耳湯和木耳。反復加熱它們不僅會產生亞硝酸鹽,還會產出米酵菌酸,對身體危害極大,建議直接扔掉。
五是葉菜類(菠菜、白菜、芹菜等)。它們本身含硝酸鹽,儲存或冷卻時可能被細菌轉化為亞硝酸鹽。雖然家庭二次加熱后含量通常仍在安全范圍,但反復加熱會增加風險,建議大家現做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