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糖尿病患者劉奶奶10年前被確診糖尿病,因為不太重視,平時很少監測血糖。從幾個月前,她就發現自己的胸部下緣、腋窩、腹股溝、腹部褶皺等多處出現大量紅疹,瘙癢難忍。剛開始,她以為是長“痱子”,可每天用痱子粉也不能止癢,只能用手抓撓緩解,最難受的是經常晚上癢得睡不著覺。入秋后,紅疹、瘙癢一直沒有消除,劉奶奶的身上已經布滿新舊抓痕,近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就診。
接診的大同新建康醫院大內科主任焦畹苓經檢查后發現,劉奶奶的“痱子”并不是熱出來的,而是“甜”出來的,是由于血糖失控對皮膚造成的損害。目前,劉奶奶正在遵醫囑接受治療。
焦畹苓解釋道,高血糖造成瘙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血糖會導致身體流失過多水分,使身體處于慢性脫水狀態,皮膚會變得干燥、粗糙,就像缺水的土地會龜裂一樣,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后,鎖水能力下降,外界刺激物更容易侵入,從而引發劇烈的瘙癢。另一方面,則是高血糖會直接損傷負責感覺的神經纖維,導致功能錯亂。即使沒有真正的蟲咬或皮疹,大腦也會不斷接收到“癢”的錯誤信號,形成頑固性的皮膚瘙癢,尤其在夜間更為明顯。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當皮膚褶皺處反復出現皮疹時,首先應該考慮血糖是否升高。”焦畹苓提醒,規范監測血糖、積極科學治療,不僅是控制糖尿病本身的要求,也是守護健康的關鍵所在。當血糖控制好了,皮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她建議,糖尿病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穿寬松透氣的純棉衣物,減少腋窩、腹股溝等褶皺處的摩擦;出汗后及時用溫和毛巾擦干,避免汗液殘留刺激皮膚;洗澡時水溫控制在37℃~40℃,少用堿性強的香皂,洗完后涂抹醫用保濕乳,保持皮膚水潤;飲食上少吃辛辣、過咸的食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一旦出現皮膚異常,不要自己亂用藥粉或藥膏,更不要拼命抓撓,應及時就診。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