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2026年民生實事建議,這一活動如同一場春日邀約,讓每一位市民都成為幸福大同的“執筆人”。這場覆蓋就業創業、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15個領域的民意征集,既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增進民生福祉”要求的生動踐行,更是大同以民生溫度丈量發展高度的生動詮釋。
民生實事的精準度,源于民意征集的廣度。從市內的直撥電話到全國范圍的長途呼叫,從電子郵件的即時傳輸到紙質信件的鴻雁傳書,8種征集渠道構建起“全方位、無死角”的民意網絡。這種問計于民的做法,體現了我市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入踐行。正如2025年安排實施的100座公共衛生間品質提升工程、城市立體綠化及口袋公園建設項目等民生實事,那些看似細微的民生訴求,恰恰是幸福生活的“剛需”。
民生實事的含金量,植根于發展積累的厚度。市民積極為民生“提要求”,底氣來自城市發展的硬支撐。近年來,我市堅定扛起“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重大使命,加快建設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新能源加快發展,算力產業持續做大,文旅持續火爆,精品農業漸成氣候,上下游產業欣欣向榮。與此同時,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讓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這些發展成效從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有實力將更多民意訴求轉化為實景畫卷。
幸福大同的新圖景,需要全民參與的熱度。民生實事從來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干群同心的“合唱曲”。多年來民生實事落地的經驗啟示我們,從“民意清單”到“實事清單”,再到“成效清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群眾的深度參與。當市民為老舊小區改造建言獻策,為社區養老服務出謀劃策,為公共交通優化貢獻智慧,這些帶著煙火氣的建議就會成為民生實事的“源頭活水”。
從御河之畔的生態修復到校園里的瑯瑯書聲,從醫院的便民窗口到社區的養老驛站,民生實事的落點或許微小,映照的卻是城市發展的價值坐標。當萬千民智融入政府決策,當無數期盼轉化為具體行動,新一年的大同必將收獲更多“民生驚喜”,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幸福生活的畫卷愈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