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陜西旬陽發生一起因敬酒禮儀等瑣碎爭執而釀成的悲劇,這如同一記重錘,敲響了社會對于婚俗問題深度反思的警鐘,讓人們不得不追問:究竟是什么讓婚姻儀式異化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對正推進婚俗改革的現代社會而言,這起悲劇更應成為照見問題、深化變革的鏡子。
這起悲劇的內核,是傳統婚俗在現代社會的畸形生長。在旬陽事件中,兩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本應踐行現代婚戀觀,卻仍被困在落后習俗的桎梏中,感情在形式主義的內耗中消磨殆盡。這種“重儀式輕情感”的異化,在多地婚俗中并不鮮見,當彩禮成為衡量誠意的標尺、流程成為炫耀體面的資本,婚姻的本質早已被本末倒置。
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因高價彩禮、婚禮鋪張等問題引發的家庭矛盾時有發生。這種不良風氣不僅扭曲了婚姻的本真,更給許多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與心理負擔,并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
這一事件凸顯出持續推進婚俗變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近年來,我市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大力倡導文明、節儉、健康的婚俗新風,從平城區連續兩年舉辦集體婚禮,讓新人乘上“幸福公交車”,在簡約儀式中回歸愛情本質;到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基層組織作用,倡導“低彩禮、簡辦事”;再到黨員干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著力用制度力量消解陋習土壤,喜事新辦、簡約辦事開始引領新俗潮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和推崇。這些實踐證明,婚俗改革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剔除糟粕后的傳承——保留儀式的莊重感,剝離其功利性與壓迫性。我們應加力探索婚俗變革的新路徑,通過創新婚俗服務模式、曝光不良婚俗現象,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婚俗觀,讓新風良俗在社會中得到更廣泛的踐行。
這起悲劇告誡我們:婚姻從來不是物質的堆砌,唯有持續破除形式主義桎梏、構建情感支持網絡,才能讓更多年輕人擺脫婚俗枷鎖,讓“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美好期許,真正在文明新風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