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實行每天一節體育課(體育活動課),各學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地域特點和學校特色,精心安排體育課和課間活動項目,持續打造特色體育學校。保證學生每天兩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促進青少年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協調發展。(見11月12日《大同日報》)
進入新學期,我市各中小學的操場上一派熱火朝天的運動景象。跳繩、長跑、乒乓球、足球,每項運動都洋溢著學生們的活力,展現出了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校園操場上的變化,來自我市教育部門和各中小學對孩子們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視,以及堅持問題導向、量力而行,以及先行先試、逐步推廣的決心。
增強青少年體質,就要引導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而學校開設體育課,是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有效途徑。家長、老師以及學校曾經一味追求學生的升學率,將關注的重點過分傾向于孩子的成績,以致孩子得不到全面發展,甚至導致青少年近視、肥胖比例攀升的問題。如今,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已經成為家長的心愿和社會的共識。
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每天一節體育課的普遍實行,讓我們看到了我市中小學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理念的提升。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推動著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斷適應時代要求。學校對體育教育和體育運動的重視,表明關注學校體育教育的社會氛圍已經在我市形成。
每天一節體育課,這一教學改革的背后,是將運動理念傳遞給青少年,引導和幫助學生們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敦促和教育他們養成適合自己又終身受益的鍛煉習慣,進而成長為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從容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