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各大電商平臺的“雙11”活動將在11月中旬陸續落下帷幕。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雙11”大促啟動更早。國慶、中秋假期余溫未散,京東、淘寶/天貓、抖音等電商平臺紛紛提前啟動,造就了一場持續逾一個月的“超長待機”購物節。然而,與往年“戰報”不同,今年大促以“理性消費、品質升級”為主基調,這也折射出當前消費市場的深刻變遷。
理性消費成主流
過去,“雙11”的典型景象是熬夜緊盯手機屏幕,爭分奪秒地“秒殺”,沉醉于限時搶購的刺激與拆開快遞的瞬時滿足。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的促銷廣告依舊鋪天蓋地,直播帶貨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銷售額仍在不斷刷新紀錄。但在喧囂之下,消費群體正悄然從“沖動消費”逐漸變為“理性購買”。
據某平臺調研數據顯示,近四成消費者選擇“適度囤貨+按需購買”的消費模式,在享受優惠的同時極大減少了沖動消費帶來的浪費。“我和朋友今年買的都是羽絨服、護膚品這些生活必需品。”消費者王女士的行為頗具代表性。消費者佳佳也表示,大家不再熱衷拼單湊滿減,朋友間的交流也從“分享攻略”變成了“事后問問買了啥”。
這種理性消費已從實物商品延伸至服務領域。家政保潔、家電清洗、維修護理等服務類消費正從“可選項”逐步變為“剛需品”。2025年“雙11”期間,服務類商品的關注度與購買意愿顯著提升,“囤服務”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新潮流,這也顯示出家庭消費預算正從實物商品向提升生活效率與品質的服務領域傾斜。
從目前業內品類排名來看,家庭日用必需品等基礎消費一馬當先,其次才是家電、數碼等改善型消費。業內人士指出,這表明消費者的購買核心已從“是否便宜”徹底轉向“是否需要”,理性思考正全面主導消費欲。
電商流量在分散
隨著電商模式的深度普及,今年“雙11”的流量分布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化格局。京東、淘寶/天貓、抖音等平臺憑借各自的供應鏈、商品品類、優惠力度、物流服務等優勢,推動流量進一步分散。跨平臺購物不再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精明消費者的標準動作。
“我現在會提前列好清單,然后對比多家平臺的價格、服務和物流后再下單。”消費者李女士的策略已成為常態。這種分散化趨勢不僅讓消費者獲得了更豐富的選擇,也倒逼各大電商平臺在價格透明度、服務質量等方面持續優化,行業競爭從“價格戰”向“價值戰”升級。
縱觀2025年“雙11”,喧囂褪去,理性回歸。消費者不再被營銷節奏牽著走,而是更忠于自身實際需求。這場全民購物狂歡,恰恰是目前消費市場走向成熟與健康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