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敘述與表達”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云岡學論壇”走筆
10月22日,“中華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敘述與表達”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云岡學論壇”在云岡研究院一樓多功能會議室舉行。這場匯聚國內頂尖學者的學術盛會,不僅是對云岡學學科建設的有力推動,更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度闡釋,為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
本次研討會由云岡研究院主辦,云岡研究院云岡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院承辦,體現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模式。來自蘭州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山西大學、山西大同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敦煌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響堂山石窟研究院、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后工作站等文博機構的研究員齊聚一堂,共襄盛舉。云岡研究院部分職工、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現場聆聽了主題報告,并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展現出云岡學傳承發展的蓬勃生機。
開幕盛況:
群賢畢至共繪學術藍圖
論壇在莊重而熱烈的氛圍中拉開帷幕。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建勇在致辭中表示,云岡石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深入研究云岡文化對于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了云岡學論壇在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科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并對與會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
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詳細介紹了與會嘉賓,他指出,本屆論壇的專家構成更加多元,研究領域更加廣泛,充分體現了云岡學研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云岡研究院副院長何建國主持本次研討會,他介紹本次會議分為學術匯報、主題研討、學術總結三個環節,旨在通過深入交流碰撞出更多學術火花。
上午專場:
北朝文化中的民族融合
上午的研討以“北朝文化中的民族融合”為主題,由響堂山石窟研究院學術院長趙立春擔任學術主持。本場研討深入探討了北朝時期各民族在文化、宗教、藝術等層面的深度融合,呈現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
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斗城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古羌人”》報告中,系統梳理了古羌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多民族共生共融的歷史軌跡。北京大學教授羅新在《六鎮與平城》的報告中,通過對六鎮與平城關系的深入剖析,展現了北魏時期民族遷徙與文化交融的復雜圖景。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王友奎在《云岡石窟的大乘成佛圖像及其與克孜爾石窟相關圖像的比較》中,通過細致的圖像學比較,揭示了佛教藝術沿絲綢之路傳播過程中的演變與創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何志國的《中國金銅佛像起源和流行的本土因素考察》,則深入探討了外來佛教藝術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路徑。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慶捷在《黃河兩岸的祆教圣火——由美國返還的兩件重要石刻文物談起》的報告中,以近年回歸的重要文物為切入點,展現了絲綢之路上宗教文化交流的豐富性。東南大學藝術理論系副主任姚瑤的《日本藥師寺金堂藥師佛像上所見的中國佛教藝術影響》,從東亞視角出發,揭示了中國佛教藝術對外傳播的深遠影響。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館員張揚在《麥積山石窟第127窟“涅槃經變圖”中“滅火人”形象考析》中,通過對特定圖像的精微考證,展現了佛教藝術本土化的具體表現。
下午專場:
造像藝術的多元文化
下午的研討以“造像藝術的多元文化”為主題,由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何志國擔任學術主持。本場研討聚焦于石窟造像藝術的多元文化特征,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創造性過程。
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杰在《靈泉寺大住圣窟造像題材的省思》中,對北朝晚期石窟造像題材進行了深入解讀,揭示了佛教思想與藝術的演變規律。響堂山石窟研究院學術院長趙立春在《北朝晚期西胡化與響堂山石窟的營建》報告中,探討了北朝文化交流對石窟營造的影響,展現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藝術成就。
敦煌研究院編輯部副主任丁得天在《甘肅民樂縣花紅洞石窟所見龜茲與河西的文化交流》中,通過個案研究展現了佛教藝術傳播的地域特征。山西大同大學教授彭栓紅的《云岡石窟造像藝術的中國意義》,深刻闡釋了云岡石窟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強調了其在中國藝術民族化進程中的開創性貢獻。
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王煒在《山西中北部地區北魏造像碑的初步認識》中,引用山西人文學者劉勇的相關論述,系統梳理了該地區造像碑的藝術特征與歷史價值。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武夏的《山西高平高廟山石窟線刻供養人圖像考察》,則通過供養人圖像和自己手繪供養人線描圖的細致分析,揭示了北朝社會各階層的宗教信仰狀況。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后工作站張麗娜的《南京博物院藏北魏神龜元年呂雙造像碑研究》,通過對單件造像碑的深入研究,展現了北魏時期佛教造像的藝術成就。
學術總結:
承前啟后開新局
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在學術總結中指出,本次論壇研討內容廣泛而深入,研究方法多元而新穎,既有宏觀的理論建構,也有微觀的個案分析,充分展現了當前云岡學研究的前沿水平。他強調,云岡學研究不僅要注重石窟本體的保護與研究,更要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高度,理解云岡石窟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杭侃院長表示,云岡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需要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史、民族學等多學科的協同創新。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學者們提供了交流平臺,也為云岡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呼吁學界繼續深化云岡學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學術支撐。
此次研討會通過深入探討中華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以及對石窟造像藝術多元文化特征的解析,不僅推動了云岡學的學科發展,更為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性提供了重要啟示。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云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絲綢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體現,其研究價值與意義將隨著學術探索的深入而不斷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