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研究院相關人士應邀參會
(記者 趙永宏)10月25日,第四屆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大會暨學術交流會在四川廣元舉行。來自全國60余家機構15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廣元,共同探討新時代石窟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路徑。云岡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閆丁,云岡研究院研究館員、山西省靈巖云岡石窟保護基金會理事長趙昆雨應邀參加會議。
本次會議以“凝心聚力,共謀發展——推動石窟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為主題,由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廣元市文物局、太原市文物局聯合主辦,中鐵科研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承辦。
會上,專家學者聚焦石窟寺保護核心議題,深入研討科技保護前沿方向,重點圍繞水害治理、風化防治等關鍵技術突破,以及區域考古新發現、文化交融研究成果展開交流;聚焦數字化技術創新應用,明確其需貫穿石窟寺考古全流程,保障考古記錄科學性,推動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
會上,云岡研究院科研辦主任郭靜娜作了《北魏平城時代生死觀的構建與表達——基于墓葬與石窟的雙重考察》的主旨報告。她指出,北魏平城時代生死觀從“漢代升仙”向“佛教往生”轉型,墓葬中傳統升仙元素(如鎮墓獸)與佛教符號(如造像碑)并存,云岡石窟造像(如彌勒上生題材)體現了“往生凈土”觀念,反映了拓跋鮮卑漢化與佛教中國化的交織。其學術貢獻在于首次從“墓葬—石窟”雙重視角解讀北魏生死觀,拓展了石窟寺研究的思想文化維度,為理解中古時期思想變遷提供了物質證據。
同期舉辦的“賡續文脈 保護傳承——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成果展”,通過實物、數字影像、檔案、復制品等多種形式,集中呈現了黃河流域9省區35家文博單位、合作院校、科研單位的千年石窟瑰寶與前沿科技成果。云岡石窟取得的保護成果,即是跨區域協作+科技賦能的“中國模式”的創新實踐。
據悉,黃河文化石窟寺聯盟自2022年成立以來,秉持“守護遺產、傳承文脈”的初心,已成為推動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石窟寺學術研究、技術攻關、活化利用的重要平臺。本次會議的研究成果,將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為傳承中華文明基因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