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岡石窟第7、8窟
本報記者 趙永宏
今年5月,為響應國家文物局“預防性保護”戰略,深入推進全面的文物“體檢”與數字化保護工程,云岡石窟中尤為珍貴的第7、8窟暫別游客。經過5個月的精心修復與深度研究,這兩座承載著北魏王朝輝煌記憶的石窟,于10月27日以更加鮮活的姿態重新向公眾敞開懷抱。始建于北魏中期的第7、8窟,不僅是云岡石窟藝術巔峰的杰出代表,更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璀璨見證。日前,記者走進第7、8窟,在一場穿越千年的藝術對話中感受古老造像在當代科技賦能下煥發出的嶄新光芒。
千年造像 精雕細琢
在剛剛重新開放的第7、8窟內,景象令人動容:游客們或高舉相機,凝神捕捉每一尊千年造像流轉千年的神韻;或簇擁著講解員,沉浸于一段段生動傳奇的歷史敘事之中。在這里,沉睡的歷史被喚醒,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身為可觸、可感、可對話的立體藝術杰作,每一道刻痕都在訴說著往昔的虔誠與智慧。
步入第7窟,后室南壁一組特殊的造像“組合”會瞬間攫取游客的目光——六尊姿態優雅、雕刻精美的人物造像。她們單膝跪地,雙手在胸前十字交叉,面容恬靜,形態端莊,其臉部塑造完美契合古代對女性美的經典定義,婉約中透著力量,柔美中蘊藏風骨。1933年,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與夫人林徽因女士踏訪云岡,在第七窟內與這六位“供養天人”相遇,她們那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深深打動了學者。由此,這個洞窟也被后世親切地譽為“六美人窟”,平添幾分人文溫情。
第8窟后室明窗西側的一尊菩薩造像同樣令人過目難忘。據云岡石窟資深講解員陳琛細致描述:“這尊菩薩造像極為獨特,她細眉長目,是典型的柳葉彎眉,面頰上還雕有兩個淺淺的酒窩。最為罕見的是,她是云岡石窟中唯一一尊露齒微笑的菩薩,八顆牙齒清晰可見,笑容自然而富有感染力。”不僅如此,菩薩頭頂的半月形花冠雕刻極為繁復精致,絲絲長發如流水般由耳后披散至雙肩,整體造型美觀勻稱。其臉部形態飽滿豐潤,細節處的棱角干凈利落,展現出北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與獨特的審美追求。
據了解,云岡石窟第7、8窟位于石窟群中部,是云岡石窟中期洞窟最早開鑿的一組雙窟,窟內四壁采用中國傳統的對稱均衡的構圖理念,分層分欄布龕雕像,窟頂雕平棊藻井,將中國建筑藝術與佛教造像有機融合,新穎獨特。
科技解碼 永續傳承
為攻克大型三維立體文物色彩信息采集的世界性難題,云岡石窟第7、8窟此前實施了為期數月的臨時封閉,集中開展了一項前沿的數字化工作——三維高光譜掃描。這項技術,如同為宏偉的石窟拍攝了一張前所未有的“高清立體照片”。那么,這項尖端技術究竟如何為石窟的色彩研究、虛擬復原乃至長期保護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李麗紅介紹,在過去,高光譜掃描技術大多應用于二維平面文物,如古代壁畫、珍貴書畫的“光譜體檢”,能夠非接觸式地分析顏料成分、發現隱藏信息。然而,面對像云岡石窟這樣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表面極不規則的大型三維石刻群,如何進行完整、精確的色彩與光譜信息采集,一直是文物保護領域的技術盲區和挑戰。此次,云岡研究院聯合國內頂尖高校,組建專項科研團隊,經過潛心攻關,成功研發出專門適用于大型立體文物的三維高光譜掃描設備與處理方法,終于突破了這一技術瓶頸。
在普通人眼中,石窟的某些區域可能只是質樸的巖石原色,或是一片斑駁的灰色。但在高光譜技術的“火眼金睛”下,這些看似平凡的表面卻可能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千年前工匠們描繪的、如今已肉眼難辨的絢麗色彩密碼。高光譜技術能夠捕獲人眼無法感知的廣闊電磁波譜信息,通過對這些數據的精密分析,研究人員可以“看見”那些早已褪色甚至完全消失的原始顏料痕跡,精確識別顏料種類,追溯其來源,甚至為未來的精準修復和虛擬復原提供無可替代的科學依據。
三維高光譜技術的成功應用,究竟能為云岡石窟的保護與研究帶來哪些實質性的突破?這項創新成果又是否具備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其他同類文物保護的潛力?這背后,清晰地勾勒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驅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路徑。
李麗紅介紹,本次技術應用的目標遠不止于解決眼前的色彩分析問題,更著眼于為石窟的未來保護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精確的“數字檔案”。“我們基于三維高光譜技術,對第7、8窟的色彩進行全面、精細的研究與分析。在項目后期,我們著手建立該洞窟的專屬‘光譜數據庫’‘顏料色彩光譜庫’以及‘病害特征數據庫’。”李麗紅進一步解釋道,“最終,我們將整合三維幾何信息與高光譜數據,構建洞窟的‘全息數據檔案’。這份珍貴的檔案,將成為未來所有保護修復工作、學術研究以及高水平數字展示的堅實基礎和核心數據支持。”
在李麗紅看來,這一突破意義深遠,它意味著,即使在未來漫長的歲月中,石窟本體可能因自然力而繼續緩慢變化,但其最詳盡的形態與色彩信息將被永久保存下來。這不僅為監測文物變化提供了精準的平臺支持,也為后人留下了研究、欣賞乃至在虛擬空間中“重建”文化遺產的無限可能。
正如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中心主任寧波所言,科技為云岡石窟文物保護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精度,去讀懂、去呵護先人留下的無價瑰寶。云岡石窟第7、8窟的重新開放,不僅僅是廣大歷史文化愛好者與游客的福音,更是中國文物數字化保護領域邁出的堅實而具有示范性的一步。它生動地告訴人們:在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中,千年文明正被賦予新的生命力,穿越時空,與我們,也與未來,進行著一場永不落幕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