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之所以能夠轉彎,完全體現在文化力量的作用上,也就是說,文化的力量迫使歷史長河轉了彎。而文化(文明)是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歸根結底是人類牽動或作用著歷史長河轉彎。比如,發生在大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結局多數是建設性的,因此,也就推動了中國歷史的正向型發展。下面取些例證作以粗淺分析:
【胡服騎射】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趙武靈王二十年)“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史記》卷43《趙世家》)同時就在地球的西端,之前不久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古波斯、埃及后,揮軍東征,占領西亞、中亞,侵入現在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希臘文化逐漸流入印度河中上游。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記》卷43《趙世家》)。現大同地區正式劃入趙國版圖。“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史記》卷110《匈奴列傳》)。趙武靈王見到林胡、樓煩人的輕衣小打扮后才開始脫去長袍等不利于征戰的衣飾,跨上戰馬的。很明顯,林胡、樓煩人成了他學習的榜樣。林胡、樓煩人當年集聚在現今的察南和雁北,以游牧為生。他們生產方式落后,但胡人衣服輕薄便于騎馬射箭,正是這種衣飾啟發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很快易裝,去掉長車,跨上戰馬,趙國從此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白登之戰】白登,即今大同市東北七里的馬鋪山。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高祖自往擊之,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逐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后罷去。”(《史記》卷8《高祖本紀》)劉邦所率老弱殘兵,被匈奴40萬騎圍于白登達七天七夜,兵盡糧絕,自言必死。但忽然間匈奴主冒頓“乃解圍之一角”,將劉邦放走。當時匈奴人殺死劉邦,原本不費吹灰之力,沖上一匹馬就可將劉撞死。劉邦死,從此漢家歷史就得重寫。但,此時的匈奴人卻沒有那么下手,是什么原因?是陳平的美人圖和綾羅綢緞起作用?顯然不是,那時的軍中哪有這些東西,好像這些東西有備而來,專門為賄賂匈奴閼氏的。陳平的“秘計”顯然荒誕不經。閼氏吹得枕邊風顯然是合理想像。倒是“兩主不相因,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通鑒》卷11)正是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冒頓心甘情愿地將劉邦“放了一馬”。在這個問題上冒頓扮演了正面的、理智的、建設性的角色。他不怕劉邦,但懾服于劉邦身后的漢人和漢文化。他知道自己的這一幫人成天騎馬馳騁,下馬后治理不了那么廣闊的漢家土地。落后的生產方式制約了他統一天下的決心,只得識時務放了劉邦,換來60多年的漢匈“蜜月期”。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史家眼中的亂世,先是魏、蜀、吳三國分立。公元316年,西晉政權在持續混亂中宣告完結,緊接著“衣冠南渡”,司馬氏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北方大片國土被五胡十六國分割,計約400年,華夏大地處于動蕩與對峙狀態,政局混亂,戰爭頻繁。卻在此時,中國政壇殺出一匹黑馬,是鮮卑拓跋氏以血肉之軀統一了黃河流域廣大地區,收拾已經分裂的江山于一體。在民族融合、經濟發展、政治制度建設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推動中國社會向著隋唐大一統的方向前進。
隋與唐開國皇帝本身就是漢人與鮮卑人的混血兒。李淵的母親(元貞皇后)是獨孤信四女兒,是周明敬皇后的妹妹,也是隋文帝文獻皇后的姐姐(文獻皇后是獨孤信的七女兒)。獨孤信是鮮卑人,“魏氏之初有四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為部落大人,與魏俱起”。(《周書·獨孤信傳》)獨孤信有“七子七女,女皆優秀,一門三皇后”,大女兒嫁周明帝(宇文毓),四女給了李昺生李淵,七女嫁楊堅生隋煬帝楊廣。人們常說隋唐王朝是半個鮮卑在治理天下。此話有理有據有根有源。到唐太宗李世民,妻長孫氏,生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夫君),長孫也是鮮卑拓跋種族的一支。
【雁門得救】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帝北巡狩,始畢率騎數十萬,圍帝于雁門。”(《隋書》卷67《裴矩傳》)。隋煬帝被突厥軍圍困雁門達數日,不時有敵箭落于腳下。是嫁于啟民可汗的隋宗室女義成公主告曰前線:后方又空虛,才使突厥罷兵。五月,突厥男女9萬來降,啟民可汗被安置到磧口(今內蒙烏盟境內),東突厥遂成為隋之屬國。主動撤圍,主動投靠,主動方又在少數民族。
【沙陀歸順】唐代末年,政治腐敗,藩鎮割據,唐政權名存實亡。沙陀是西突厥的一個小部落,貞觀年間居住在今新疆巴里坤湖以東一帶。唐憲宗時,酋長朱邪盡忠,朱邪執宜為吐藩所逼“乃舉其族七千帳東遷”,先至甘州(今甘肅張掖),再至靈州(今寧夏靈武),后“詔處其部鹽州”(今陜西定邊),大約在九世紀沙陀部進入大同地區居定襄神武川新城(今大同市西南),有騎兵一萬,號沙陀軍。沙陀軍勇敢善戰,在義成軍節度使康承訓部下充先鋒,頗有戰功。唐懿宗任朱邪赤心為大同軍節度使,賜姓名為李國昌、賜其子為李克用,為“云中牙將”。公元881年,黃巢農民起義軍進入長安,唐僖宗逃到西川躲避。李克用父子率沙陀和韃靼三萬入關中,數敗農民軍。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黃巢兵敗,退出關中。唐封李克用為隴西郡公,不久又升任河東節度使。李氏父子率沙陀軍挽救唐王朝于既倒。
大同金戈鐵馬,戰將良多;風物所萃,名人輩出。有的彪炳史冊,有的史留鄙行。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世紀中葉的60余年間,我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有個叫石敬瑭的,是五代后唐主李嗣源女婿,為了奪取帝位,竟然無恥割讓燕云十六州(山前七州,山后九州,即: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歲貢帛三十萬匹、黃金三十萬兩,向契丹稱臣,恬不知恥地當起兒皇帝。燕云十六州的被割讓使我山右屏障盡失,而遼、金、元三代統治者后來相繼取得南攻勝利,應該說據以燕云十六州為跳板發力發揮了重大作用。
遼保大四年(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入黨項部,為金兵追擊,在投宋的路上,于應州新城東六十里被金完顏婁室俘虜。八月送金,被金封為海濱王,遼至此滅亡。而當時大同人民曾目睹了“終見降王走傳車”歷史一幕。
宋欽宗趙桓被擄路過大同(這一路線為史之一說)。公元1127年3月,宗翰(本名粘沒喝,漢語訛為粘罕)押解宋欽宗北歸,經鄭州,取道代州而至云州。另由宗望(即翰離不,阿骨打之“二太子”)押解徽宗趙佶走山左冀中大道。欽宗率后妃等趙家千余人花枝亂顫、一路顛沛,苦寒備嘗,在云州(金大同)住有時日。趙構的母后韋氏被扣留,又給他生了兩個“胡孩兒”。趙桓等之后被押至燕京,備受折磨,于公元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五月而死。
元朝前期,大同仍為西京,為西京路治。至元二十五年,大同有45900多戶,128500人,仍不失為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元世祖之命出巡外省,盛贊大同是一座“宏偉而又美麗的城市”。(《馬可·波羅游記》,陳開發、戴樹英等合譯;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1年12月第1版)。
明英宗被俘,又稱“土木之變”。明英宗朱祁鎮,于正統十四年八月初三日在大同停留一天后返京,大宦官王振借機邀朱祁鎮“駕幸其第”以炫耀鄉里,南行未走紫荊關(今河北易縣境內)而要東過蔚州。瓦剌首領也先率大隊騎兵尾隨其后,閃擊而來,八月十五日,朱祁鎮在距懷來衛城僅二十里的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境內)被也先俘虜,明朝西征大軍五十余萬人馬全軍覆沒,公卿官員自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而下五十余人除自殺殉難者外,多死于瓦剌軍隊的馬蹄和刀劍之下。從臣中只有肖惟慎、楊善敏數百人逃回北京。更為不可思議的是,瓦剌部首領也先又重演了一回“捉放曹”,竟將朱祁鎮又活著放回北京。這位只“記吃不記打”的明英宗二度登上皇帝寶座,他復辟后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殺死挺身護國的兵部尚書于謙。明王朝自毀長城,也先可謂老謀深算。
【俺答受封】明朝后期,明與韃靼部關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戲劇的主角是俺答,俺答又譯為阿勒坦,蒙古族,我國北方韃靼部落首領。明穆宗隆慶年間,俺答的孫子拔漢那吉因為家庭糾紛,帶妻拏8人逃到大同,宣大總督王崇古奏請穆宗,封拔漢那吉為指揮使。俺答見自己的孫子不但沒有被殺,反而被封官很受感動,于是要求封貢和互市。明王朝接受俺答的請求,封俺答為順義王,并在大同府的得勝堡、偏關和宣化府的張家口各開一個互通貿易的馬市。化干戈為玉帛,變敵對為睦鄰,這種可喜可賀的局面大約延續了近半個世紀。后人有詩贊云:“天王有道邊塵靜,上相先謀馬市開。萬騎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結旄回。”
有關書名中的“平城”。“平城”是大同的古名。大同,從趙武靈王開疆拓土建置古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名稱共有33個,如云中、恒安、云內等等,名稱叫的時間最長的是大同(遼重熙十四年,公元1044年始稱)。到目前為止計達980年。其次,則為平城,稱呼達723年,直到北齊幼主承光元年(公元577年)才又改稱新名。北魏平城時代正是鮮卑拓跋精英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舞臺上盡顯風流、大放異彩的高光時刻,故本書名之。
(本文為《歷史長河在平城轉彎》一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