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戰略,以“全域旅游、全季體驗、全齡服務”為抓手,近年來,平城區聚焦古城與古城郊外,推動文旅產業從“單點突破”向“全域綻放”跨越。在“微改造、精提升、深融合”的創新實踐中,這座千年古都以文化為脈繪就古今交融、城景相生的全域旅游新畫卷。
古城煥新:展現文旅新氣象
古城變得越來越美。平城區以街區整治、環境美化、藝術氛圍營造三大行動為抓手,推動古城“微更新”。走進大同古城,青磚黛瓦間盡顯“繡花功夫”:旅游高峰期,華嚴廣場等重點區域環衛作業延長至22時,“清、洗、吹、沖、擦、掃”一體化作業讓街面始終清爽;臨街商鋪配備專用垃圾桶、滅煙柱,游客可免費領取環保垃圾袋,在“垃圾不落地大同更美麗”的溫馨標語下,演繹著古城的獨特文明魅力。
文化體驗更“活”。《天下大同》系列沉浸式演藝、東南邑街區“行見絲路”主題展演、《因為大同》《如夢大同》火爆加場以及柴市角、鼓樓東西街非遺市集,讓北魏平城的歷史脈搏在街巷間“活”了起來。在華嚴廣場、純陽宮廣場等11個核心點位,古典舞、相聲戲曲等文藝表演以及八步秧歌、數來寶等非遺項目展演輪番上陣,讓游客“轉角遇見藝術”。夜幕降臨,鐘樓、鼓樓數字化光影秀、代王府上空無人機表演等科技賦能,更讓古城在虛實交織中煥發新生。
鄉村賦韻:培育文旅新動能
古城內外文旅同樣精彩。平城區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集體入股、農民分紅”模式,打造“古城郊外”品牌,形成“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差異化發展格局。小石子村的田園民宿與高空水滑道、馬家小村的北魏鹿苑藝術聚落、陽和坡村的知青文化實景體驗、金家灣的親子農耕研學……鄉村與古城業態互補,吸引游客從“一日游”轉向“多日留”。“四季不打烊”的全時業態,讓“春季體驗農耕,夏季避暑休閑、秋季體驗豐收、冬季滑雪競技”各有精彩。內外聯動更體現在服務閉環上:為優化周邊省市游客自駕游體驗,平城區整合線路、優化配套,為遠程游客提供便捷服務;聯動云岡區、渾源縣,構建“大同古城-云岡石窟-北岳恒山”旅游動線,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玩得好”。
黨群同心:共赴熱愛優服務
國慶中秋假期,隨處都能看到為游客提供導引等服務的黨員志愿者,“游客滿意就是我們的動力”是他們的真情表達。在旅游旺季,平城區各街道、社區的數百名黨員志愿者組建服務隊,在高鐵站、古城、景區設立“黨員義務咨詢臺”“便民服務站”,提供路線指引、應急藥品、失物招領、行李寄存等服務;迎賓街道將轄區“青年之家”升級為“紅色驛站”,5個社區共50多張床位讓全國大學生感受到古都大同的溫度與魅力;平城區多所中小學操場變身“臨時停車場”,黨員干部輪流值守疏導交通。少年力量同樣耀眼,平城區在中小學里選拔百名“紅領巾講解員”,利用節假日在古城內各大景點義務講解,孩子們不僅傳播文化,自己也成了“文化代言人”。從黨員志愿者到“紅領巾”,從機關干部到普通市民,“人人都是文旅主人翁”的氛圍愈發濃厚。
如今的平城,古城內外同頻共振,鄉村特色競相綻放,黨群同心共赴熱愛。當黨員志愿者為游客提供暖心服務,當小學生自信講解歷史文化,當鄉村與古城共繪一幅“四季平城”畫卷——這座千年古都,正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服務為基”的發展理念,書寫著“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的平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