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城區馬軍營街道,居民們不再為找家政服務犯難了。今年以來,隨著社區與家政公司簽約“社區合伙人”,陪護、接送、保潔、維修等需求可就近快速解決。這種“鄰距離”服務圈,讓居民感到既貼心又省心。馬軍營街道的創新實踐只是平城區“社區合伙人”模式的一個縮影。針對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資源分散、力量薄弱等痛點,平城區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黨政引領、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精準謀劃:從調研到制度的系統設計
這一切始于一場為期3個月的精準調研。平城區委社會工作部組建專項調研小組,深入各街道開展基層治理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資料梳理和深度座談,系統摸清各街道差異化治理需求,為“社區合伙人”模式的科學設計提供了實證依據。
在調研基礎上,平城區系統搭建了“1+3+N”主體架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聯動駐區企業、社會組織、居民能人三類核心合伙人,輻射N方力量。規劃了“試點先行-總結經驗-制度固化-全域推廣-長效運營”的推進節奏,為首批6個街道定制實踐路徑,明確試點期內重點打造“養老、托育、便民服務、空間運營”四類合伙人項目。
為確保模式順利運行,平城區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及管理辦法,創新設計購買服務、空間共營、“時間銀行”積分等機制,為各方參與提供制度保障。
多元場景:治理創新遍地開花
目前,平城區“社區合伙人”模式已在12個街道31個社區深度鋪開,多元力量參與讓居民切實感受到治理創新帶來的實惠。
走進武定街道西馬路社區活動教室,書法課上居民認真臨摹,瑜伽課上大家專注練習。“退休后以前總在家看電視,現在每周來社區學古典舞,身體舒暢、心情也好!”62歲的王姨笑著說。公益瑜伽課老師的話,道出了“合伙人”的心聲:“社區給我們提供場地,居民熱情度高,我們越干越有動力!”
便民利企場景實現共贏。水泊寺街道依托“智享平城”小程序構建線上線下融合體系,1.7萬居民注冊,39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606家商家入駐,提供647項積分服務;線下“幸福集市”讓商家進小區服務,“群眾夜校”惠及眾多居民,“積分停車”機制更激發了居民參與熱情。“學習半個月就能獨立開播,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居民小李參加了開源街道“就業合伙人”開展的直播帶貨培訓,收獲滿滿。該街道已開設育嬰師、直播帶貨培訓班18期,幫助120余名居民就近就業。
民生保障場景關懷直達。新華街道以“社區合伙人”推進多元共治,改造黨群服務中心等空間6000平方米,設20余個特色場景覆蓋全齡需求;聯動“醫療合伙人”開展“銀發健康守護計劃”,幸福餐廳飯菜飄香,居民張大爺感慨:“以前看病跑遠路,現在家門口啥都有,太省心了!”
治理新篇:共建共治共享見實效
平城區通過精準施策與健全保障,讓“社區合伙人”愿參與、能持久、干得好。針對駐區企業,提供社區場景宣傳、政策優先對接等資源支持;為社會組織開放免費場地、提供項目孵化指導;給居民能人搭建技能展示平臺與榮譽激勵體系,形成“資源互換、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同時,建立“區委社會工作部統籌協調、街道主體推進、社區具體落實”的三級責任體系,引導民政、文旅、衛健等區直部門主動下沉資源、對接需求,與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形成協同推進的強大合力。
多元主體的深度參與,讓共建成果轉化為全民共享的治理紅利。水泊寺街道的“積分兌換”機制成效顯著,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分可直接兌換停車時長與各類便民服務,不僅讓居民在日常參與中獲得實在回報,更推動居民訴求辦結率達100%、滿意率升至95%,平均處置時間壓縮至6小時,社區響應效率與居民參與熱情雙向提升;馬軍營街道通過“社區合伙人”搭建便民服務體系,解決了家政服務“盲目選擇、無保障”的難題,低價優質服務觸手可及,特殊群體還能享受公益兜底,“鄰距離”服務圈獲居民點贊。
如今在平城區,企業主動讓利、社會組織深耕場景、居民主動參與,實現了“政府減負、企業獲利、居民受益”的三方共贏。“社區合伙人”模式正以多元共建凝聚治理合力,以成果共享提升居民幸福感,讓基層治理煥發蓬勃生機。